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南艺520国际朋友圈:多校共襄盛举,奏响中外艺术交融创新华彩乐章

519日至21日,南京艺术学院化身为国际艺术交流的璀璨舞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泰国艺术大学、泰国甘拉雅妮音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代表纷至沓来,齐聚一堂参与“2025南艺520毕业嘉年华”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多场联合展演、学术交流与音乐演出精彩上演,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全方位展现了中外艺术文化的交融与创新之美。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雷雨》跨洋回乡,架起文明对话新桥梁‌

2025519日晚,为庆祝中加建交55周年,由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音乐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锦绣江苏·《雷雨》剧组江苏行南京站”活动在南艺实验剧场举行。加拿大UBC歌剧系30名学生以全中文演绎歌剧版《雷雨》,将这部中国经典话剧以中西合璧的艺术形式推向国际舞台。



此次演出由UBC歌剧系主任Nancy Hermiston教授执导,改编自华裔作曲家唐康年、潘幸孩创作的版本,并融合苏州大学交响乐团与南艺国际学生的配乐及合唱。演出中,演员们以流畅的中文台词和饱满的情感诠释了周家悲剧,现场观众沉浸于跌宕剧情,掌声经久不息。Nancy Hermiston表示,该剧是对温哥华华人社区贡献的致敬,也是中加艺术交流的“又一次握手”。

活动期间,南艺校领导与UBC代表团就深化人文合作展开会谈,并互赠纪念品。作为第十届南艺520毕业展演嘉年华的预热,剧组还参与“国际和平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与中外学子互动体验汉服文化。



此番《雷雨》的“回乡”之旅,不仅展现“中文+艺术”的创新传播模式,更以青年交流为纽带,为中加文明互鉴注入新活力。


甘拉雅妮音乐学院:高山流水,奏响中泰友谊动人乐章

520日中午,南艺音乐学院与泰国甘拉雅妮音乐学院在演艺大楼1101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泰音乐交流活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双方教师及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音乐的奥秘。甘拉雅妮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Puntwit Asawadejmetaku带来了精彩的声乐表演,他的歌声如天籁之音,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南艺音乐学院刘训美教授对其表演给予高度评价,并围绕演唱技巧展开深入指导与交流,双方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南艺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唱亨德尔歌剧《Giulio Cesare》中的咏叹调时,Puntwit教授认真聆听,并给予了宝贵的建议,让学生们受益匪浅。随后,双方就音乐演唱教学体系、艺术创作理念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为未来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当晚,作为中泰建交50周年的重要纪念活动之一,南艺与甘拉雅妮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了《高山流水》专场音乐会。演出前,南艺副校长张捷会见了甘拉雅妮音乐学院团组成员,双方就音乐教育发展、艺术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互赠具有文化特色的纪念礼品,象征着两校之间深厚的友谊。音乐会节目精彩纷呈,全球首演的弦乐四重奏《静默祈祷》如同一首深情的诗篇,触动着观众的心灵;经典声乐作品的深情演绎,展现了音乐的永恒魅力;而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创新呈现的中国古琴艺术与诗词意境的《高山流水》,更是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此次音乐会不仅为中泰建交50周年献上了一份珍贵的艺术厚礼,更为两校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奏响了中泰友谊的动人乐章。



阿德莱德大学:情感共鸣,点亮艺术创作璀璨之光

519日上午,阿德莱德大学的David Blaiklock教授踏入南艺校园,首站便来到了美术馆毕业联展现场。眼前师生们精心筹备的展览,犹如一座艺术的宝库,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教授对展陈设计的专业度赞不绝口,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南艺师生的匠心独运。他漫步于各院系毕业作品之间,目光被青年学子们充满创意与激情的作品深深吸引,驻足凝视,细细品味,对作品中展现出的独特视角、深刻情感以及迸发的创作能量,给予了由衷的赞叹。

次日,Blaiklock教授在设计学院101报告厅开启了一场关于“艺术创作的情感维度”的精彩讲座。他以深邃的见解和生动的语言,强调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只有当笔触承载着对人类、对世界的深沉爱意,作品才能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人们的心灵。讲座结束后,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520嘉年华开幕盛典。在璀璨的灯光下,他与南艺师生共同见证了这场艺术盛宴的盛大启幕,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



新加坡南洋艺院:携手共进,探索设计教育新范式

519日,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表演与艺术学院主任Dayn Ng Chee Yao与战略发展与全球事务部主管Michael Lee Hong Hwee一行风尘仆仆地抵达南艺。他们首先踏入南艺美术馆,馆内陈列的南艺学子设计作品,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让代表团成员们惊叹不已。

20日下午,代表团与南艺设计学院副院长何方教授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会谈。双方就设计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未来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当晚,代表团出席了毕业展演嘉年华的开幕式,并全程沉浸在由学院师生精心编排的文艺演出中。舞蹈的灵动、音乐的悠扬、美术的绚丽,多元艺术形式在这里完美融合,充分展现了南艺学子的专业素养与艺术创造力。代表团成员对学生作品中体现的前卫艺术理念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艺术盛宴。

21日上午,代表团前往数字艺术学院,与周剑副院长、朱轶灵副院长等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双方围绕数字艺术的前沿技术、创新应用及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在数字艺术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探索成果。此外,代表团还参观了南艺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图书馆等设施,整洁有序的校园、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浓厚的艺术氛围,给代表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对南艺完善的教学条件给予了高度评价。



泰国艺术大学:双向奔赴,共谱中泰艺术教育华美篇章

泰国艺术大学代表团在访问期间,如同艺术交流的使者,积极融入520毕业嘉年华的各项活动。他们不仅出席了开幕式,还与南艺师生一同见证了美术、设计、传媒类毕业作品联展的精彩呈现。代表团成员与南艺策展团队紧密协作,从展区的布局到作品的陈列,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双方的心血,展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

19日上午,代表团前往南艺美术馆进行实地考察,随后参观了水木秦淮艺术街区龙舟广场。在这里,他们为晚上的演出进行音效调试与彩排,力求为观众带来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下午,代表团与南艺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院长汪敏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学科建设、师生交流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日,泰国代表团受邀出席外宾签到仪式,随后与南艺师生一同参观了毕业作品联展。南艺学子充满创意的作品让代表团成员眼前一亮,双方就作品理念、技术手法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而融洽。下午,代表团沉浸式体验了嘉年华市集、艺术快闪等特色活动,感受着南艺浓厚的艺术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海洋。当晚,在水木秦淮龙舟广场,代表团献上了“南艺泡泡音乐节爵士季”的精彩演出。动感的爵士乐旋律响起,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中泰艺术爱好者们共同沉浸在这场音乐盛宴中,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成为音乐节的高潮之一。



21日上午,代表团访问了南艺设计学院,与国际交流处副处长袁玥及设计学院师生代表举行了座谈会。双方围绕艺术教育模式、跨学科创作实践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见解。此外,代表团还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和德基美术馆,在历史与现代艺术的交织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香港理工大学:跨文化对话,开启设计思维新征程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Kun - Pyo LEE教授在访问期间,与南艺师生展开了一场深度学术对话。19日下午,他与南艺校长张凌浩等校领导亲切会面,并开展了以“设计思维的跨文化实践”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双方就设计思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拓宽了彼此的视野。

次日,Lee教授深入设计学院参与学术沙龙,围绕“新时代设计艺术的伦理边界与创新突破”展开了热烈讨论。他提出“技术赋能人文”的核心观点,强调设计师在数字时代应坚守文化根脉,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内涵和价值的设计作品。在参观南艺学生创意展摊时,他对“非遗再造”等主题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



希腊雅典艺术学院:运河为媒,共筑中希艺术教育新桥梁

2025年5月,南京艺术学院"520嘉年华"期间,雅典艺术学院副校长雅尼斯·梅拉尼提斯教授率团来访,与高职学院联合开展"千年运河——从京杭大运河到柯林斯运河"主题工作坊。这是继2024年"生物艺术"工作坊后,梅拉尼提斯教授第二次参与南艺教学项目。

活动中,梅拉尼提斯教授带领设计类跨专业学生,以中希两大运河为脉络,融合希腊神话、中国传说及古典建筑元素,创作多媒介艺术作品。其前期在希腊指导的学生作品同期已在南艺美术馆展出。同时希腊教育部仲明慧女士也举办了《中西文化,交融共济》主题讲座,帮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深化文化理解。

此次交流以艺术为媒介,探索运河遗产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希文明互鉴。两校正就深化合作机制展开探讨,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共生提供实践样本。


图片1.png

结语

此次“520毕业嘉年华”系列活动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座跨地域、跨文化学术对话的坚实桥梁。通过与国际院校的深入交流合作,为师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艺术殿堂的大门,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未来,南艺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推动全球艺术对话,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中外艺术之花在交流与融合中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